“荒山变成‘花果山’,农户吃上‘旅游饭’,百姓端起‘绿饭碗’,老区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甜。”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范世辉 高博 魏飚 赵鸿宇

巍巍太行山,绵延八百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太行山脉开辟了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太行人民谱写出无数英雄壮歌,太行精神孕育在太行山间。

由于历史原因,太行山部分地区长期发展受限,曾被列为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如今斗转星移,老区已换新颜,从红色精神传承到绿色发展,再到产业振兴,“红绿交织”绘就太行新画卷。

↑2022年5月29日,游客在河北省涉县太行红河谷房车露营地露营   朱旭东摄/本刊

贯通红色旅游大动脉

八百里太行,壮美雄奇。

2019年,全长650公里的太行山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在2019年10月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旅游交通大会上,太行山高速公路被授予全国首条“旅游高速公路”称号。

太行山高速途经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5市、19县,与10多条高速公路和数十条国省干线连接,辐射2.6万平方公里,覆盖740万山区群众,串联起太行山区河北境内的50多个4A级及以上景区,沿线群众加速走上致富路。

太行山区是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太行山高速公路修通后,形成了一条连接西柏坡、城南庄、129师司令部旧址、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等的红色旅游大通道。各个红色旅游景区不断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加快红色旅游产业整合、推动红色文化建设,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

涉县在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基础上,建设了红色记忆小镇二期、赤岸公园、太行颂文化园夜景亮化等项目,通过沉浸式演出、体验式游玩、互动性讲解等方式,丰富了人们的参观体验,并陆续开发了100余款文创产品,覆盖旅游纪念、时尚生活、日常办公等方面,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体验需求。

不久前,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列入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负责管理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名录。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不少游客沿太行山高速来到这里参观。河南游客王强说,放眼望去,层层梯田盘旋山间,村民牵着毛驴在石堰间劳作,传统山水农耕场景让人感动。

“这么好的旅游资源一直都有,过去就是因为交通不方便,发展不起来。”涉县井店镇刘家村村民刘张太说,2017年,他在自家建起农家乐,想靠旅游提高收入,但旅游大巴进不来,自驾游路途远,生意不尽如人意。

通高速后,刘家村就在高速下道口附近,平日村里满是外省车牌,刘张太还学会了不少外地方言。他说,这两年,每逢节假日他的农家乐都很忙。

涉县县委书记董路明说,涉县正紧抓太行山高速带来的发展机遇,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管理+村民参与”的方式,深挖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路网,提升旅游服务,全县旅游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随着越来越多游客沿着高速游太行,高速沿线小众旅游景点不断被发现,更多“宝藏风景”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各种社交平台、论坛上,太行山高速公路经典旅游线路推荐比比皆是。太行游,方兴未艾。

传承红色基因

抗日战壕、碉堡炮楼、战争展览馆……置身其中耳畔仿佛响起炮火连天声;溪流蜿蜒、绿树成荫、蜜蜂花间飞舞……眼前的山西省阳泉市南沟村俨然一幅令人沉醉的山水画卷。

南沟村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村里有个“草帽山”,因山形貌似草帽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草帽山因险峻的地形,成为日军据守正太铁路控制车站的重要据点。抗日名将范子侠带领八路军冒着毒气,强攻草帽山,最终将敌人一举歼灭。

如今,草帽山山顶仍留存着日军碉堡、炮楼等遗迹,在山下,战争展览馆、草帽山党性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等相继建成。南沟村党支部书记闫润红说,近几年,南沟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机关企业学校等来村里接受红色教育的人达到4万人次,还有很多市民来村里踏青参观。

近年来,河北、山西、河南充分挖掘太行山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践行绿色发展

初夏时节,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山场满目青翠,风景如画。

1940年11月至1943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在邢台市信都区西部山区一带办学。前南峪是抗大总校所在地。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抗大在这里培育出8700多名抗日将士。

前南峪村人均6分田、7亩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南峪村生产条件差,经济落后。“山坡和尚头,土地随水流;有雨就成灾,无雨渴死牛”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半个多世纪以来,前南峪村党员干部传承抗大红色基因,带领全村群众齐心协力、克难攻坚,兴修水利、治理荒山,如今全村8000多亩山场,全部披上绿装,植被覆盖率达94.7%,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荒山变成‘花果山’,农户吃上‘旅游饭’,百姓端起‘绿饭碗’,老区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甜。”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介绍,如今全村共栽植干鲜果树32.6万株,全村年人均收入实现1.8万元。

在山西省阳泉市南沟村,越来越多村民种植玉露香梨果树,养殖蜜蜂发展“甜蜜事业”。2021年,南沟村集体收入近58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5万元。“南沟村的蜂蜜已经远近闻名。”靠着养蜂脱贫的村民吴海新告诉记者,他的养蜂规模相比4年前扩大了一倍,现在卖蜂蜜一年收入有2万元。

近年来,河北、山西、河南三省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太行山区百姓深植绿色发展理念的同时,也享受到越来越多生态福祉。

聚力产业振兴

如今的太行山革命老区,“红绿交织”产业兴。

把农业园区建在工厂里,利用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生产农作物……如今一个基于“碳中和”理念的农业示范工厂项目正在河南省辉县市开建,它是水木孟电碳中和示范工厂项目。

“该项目主要利用孟电集团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余热资源,通过智能计算机控制植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从而生产出高产、优良的农作物,并且发挥农作物的固碳能力,实现碳中和的效果。”河南水木孟电富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庆介绍。

水木孟电碳中和示范工厂项目所在的辉县市孟庄镇,是传统工业大镇。历经多年发展,这里形成了以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基础,但也面临着传统产业能耗碳排较高、农业生产空间不足的瓶颈制约。

如今,在乡村振兴和“双碳”背景下,辉县市引入“碳中和蔬菜工厂”项目,探索出一套工农业联动固碳节碳、农业生产生态效益双高双增的新模式。

“该项目能够把排出的二氧化碳通过作物固定下来,并且这种固化作用比森林更强。”王晓庆说,“我们这里一亩地的固化,相当于南方原始森林22.5亩的固碳能力。可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让我们的生态更美。”

当下,太行山革命老区的干部群众正依托红色资源,做强绿色产业,大力推进产业协同协作,力求在新时代谱写更加华丽的篇章。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